我曾寫過一篇隨筆《飯局尷尬》,引來一些朋友和文友的熱議,他們有的說,要想避免飯局上的尷尬,一個人必須重視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禮儀和規(guī)矩,尊卑有序,主賓有別,還必須加上個人的自律、自明,注意吃相文明、語言得體;這些說的都非常契合我文中所倡導(dǎo)的內(nèi)容,我表示認同。此文中我列舉了多個在飯局中惹出尷尬的引因和場景,但遺漏了一個重要的、不被許多人注意和重視的尷尬細節(jié)和內(nèi)容,那就是在別人請客時,你不要隨便攜帶自己的熟人、朋友、親友參加,免得場面尷尬,主賓均不痛快,鬧出別扭,失了團聚和把酒言歡的雅興。 我曾碰到一個尷尬的場面:一個朋友請客吃飯,他邀請的一個朋友又帶了自己好的兩個朋友一起赴約,說是“臨時碰到的”;只見請客的人眉頭一皺,面露不爽,又不好當(dāng)面拒絕入席,只好敷衍說:“加多兩張椅子、兩雙筷子吧!”讓臨時來的兩個人勉強擠進來;落座后,新增的兩個人非?;钴S,總是把別人的話題搶過去作了“歸納總結(jié)”,尤其讓人難堪的是,他們倆對主人點的菜肴也在那里品頭論足,指指點點,弄得請客人理也不是,不理也不是。菜肴定下來后,這兩個人又說這道菜“忌口”、那道菜“過敏”,弄得請客人十分惱火,當(dāng)場斥責(zé)那兩個人“懂不懂規(guī)矩?”帶這兩個人來的那個朋友趕緊“打圓場”,扯了一下那兩個人的衣袖,那兩個人才沒有繼續(xù)“發(fā)表高見”了;一次好端端的熟人朋友聚會,最后被這兩個臨時來的人攪黃了,大家喝酒不能盡興,請客人更是余怒未消,埋怨怒懟他那個帶人來的朋友,不該把“自己的接待成本轉(zhuǎn)嫁到別人頭上”、“自己要買的單去搭別人的‘順風(fēng)車’”;雖是氣話,但聽起來確實有一定道理。 類似在宴請中“客帶客”的事例,我也曾碰到過許多次;最多一次,請一個朋友吃飯,那個人帶來了九個人,我一氣之下,拒絕買單,直接把單給那個朋友,說:你的“客戶”你買單,下次我再單獨請你。朋友一臉愕然,最后只能接受自己買單的事實。此事過后,這個朋友與我漸漸聯(lián)系少了,我更是巴不得離他遠點,“眼不見為凈”。 這種在交往中的細枝末節(jié),看起來是不拘小節(jié)的細微小事,實質(zhì)上并不是一件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它關(guān)乎到你與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向度和穩(wěn)定度,說起來并不是一件可以隨心所欲的小事;別人請客,請你去赴宴,是你倆的情分體現(xiàn)所在;你帶個陌生人去,就有“你拿別人的飯局,還你自己的人情”這個嫌疑,變相增加別人的負擔(dān)和交際成本,自己去占便宜、去討好人情,終究會落下詬??;尤其大家原先都很熟知的朋友在一起,無拘無束,突然穿插進來兩個或幾個陌生的面孔,讓人拘謹甚至難堪是必然的;請客人就算再豁達、開朗、人情練達,怎么可以忍受一、二個陌生人在餐桌上指手畫腳、說東道西、出言不遜呢?! 中國古人有句俗話:“客不帶客”,說的是別人請你吃飯,在未征得請客人同意或知曉相邀情況下,你千萬不要再帶額外的人赴約,這是一個最起碼的規(guī)矩,也是一種不成文的禁忌;如果不清楚這點,只顧自己隨意和痛快,隨意帶人赴宴,最后在飯局上弄出尷尬和出盡洋相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不要小覷一、兩次這樣尷尬場面的出現(xiàn),別人如果往深處一想,往往覺得你這個人的人品可能存在問題,處事輕挑,以后再也不會與你交往了,更不會與你推杯換盞、把酒言歡了。因大大咧咧或處心積慮去占別人便宜而失去朋友,多么可惜和不應(yīng)該! 不帶客赴宴,不為難別人,才是舒適的人際關(guān)系和朋友相處之道。(總公司辦公室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