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實生產(chǎn)中,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態(tài)度可以決定他的未來和成就。在一位心理學家為了實地了解人們對同一事件在心理上所反應的個體差異,現(xiàn)場對敲石工人進行訪問。他問他們在干什么。 第一個工人沒好氣回答:“你沒有看見嗎?我正在用這個要命的鐵錘,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而這些石頭又特別地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span> 第二個工人無奈地說:“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資,我才會做這件工作,若不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誰愿意干這份敲石頭的粗活?” 第三個工人眼光中閃爍著喜悅的神采:“我正參與興建這座雄偉華麗的大教堂,雖然敲石頭的工作并不輕松,但當我想到,將來會有無數(shù)的人來到這兒,再次接受上帝的愛,心中便常為這份工作獻上感恩?!?/span> 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環(huán)境,卻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充分說明了在相同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態(tài)度好壞與其工作和事業(yè)成敗的因果關系。第一個和第二個工人完全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謀生而工作,是任務式的完成,帶著敷衍的心理,沒有任何榮譽和責任感可言。相反,我們可以從第三個工人的身上,看到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完美體現(xiàn)。他那份充分享受工作給生活帶來的樂趣和榮譽的態(tài)度是無可比擬的。這種自動自發(fā)、自我獎勵、視工作為快樂的西方哲學,是每一個企業(yè)都樂于接受和追求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揭恍┤说南麡O態(tài)度,他們抱怨工作環(huán)境不好,長久得不到提升;或抱怨領導不重視自己,深感懷才不遇;或四處發(fā)牢騷,為自己的落魄找借口,對工作沒有絲毫激情;甚至會謾罵和詛咒世道的不公平。殊不知,他們在不斷抱怨和謾罵中虛度了火紅的年華,浪費了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某種潛能慢慢變得萎縮和退化。抱怨和謾罵其實是懦弱的自白,最終注定他們永遠只能在無盡的抱怨中平凡地生活著。 成功只會垂青于那些有準備的人,有準備就是有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古人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充足的準備是事業(yè)成功的必要條件。滿腹的讀書,嫻熟的技術,勤勉的工作,驕人的成果等等都謂之“準備”,“準備”即“態(tài)度”,具備了端正的態(tài)度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便能“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浮躁”是年輕人最大的毛病之一,一個崗位干不到幾個月便想往高處走,不屑于去小單位小部門做力氣活賺小錢,對單位分配的工作橫眉豎眼挑肥揀瘦等等,這將導致年輕人養(yǎng)成無知漂浮、眼高手低的心理頑性,成為他們無盡抱怨和謾罵的根源。 沒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態(tài)度,而工作態(tài)度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不要總抱怨領導和工作環(huán)境,而應該時刻反省自己在工作中是否盡了全力,是不是履行了自己應盡的職責,是不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所創(chuàng)造,是不是自己的工作給集體帶來了榮譽和利益。我們應時常思考:到底什么是工作?工作就是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喜歡的事情當成一種責任和義務來完成,就能充分挖掘出自己的工作潛力。永遠保持一種積極、樂觀、不屈不撓的精神狀態(tài),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從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和自身的價值。 成功的人,時刻在想成功的辦法,失敗的人,時刻在找失敗的理由。一個對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反感和厭惡的人,最終也遭到生活無情的唾棄。 工作是一個態(tài)度問題,態(tài)度決定一切。如果我們永遠保持一種自動自發(fā)的工作態(tài)度,一種積極樂觀的工作精神,一種視工作為快樂源泉的工作心境,那么,我們手中工作就不再是一種負擔,一種累贅,我們也會在平平常常的工作中找出最大的樂趣,體現(xiàn)自身最大的價值,獲得工作賦予自己最多的獎賞。我們的工作由此而變得意義非凡,我們的生活每天充滿鮮活的陽光。(楊彬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