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別人拿主意,是件“危險”的事。因為,弄好了,你可能一無所得,弄不好,可能還會一無是處。
當然,你愿意出手相助,是基于一腔熱情,問題是,打敗這腔熱情的,往往是現(xiàn)實的冰冷——未必認可的歲月,以及未必領(lǐng)情的人心。
孟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辯?!白臃囚~,安知魚之樂”,是整個論辯強調(diào)的核心。是的,無論你如何設身處地,你終究不是當事人。也就是說,你可以在心情上與對方合體,卻不可能在靈魂上深切并行。
局外人的好處是,在當事人的任性上,你可能會很理性。局外人的壞處是,在當事人掙扎較勁的地方,你可能會想象得很輕松。
這個世界上,有人要辭職去追求自由,有人想旅游冒險活出自我,有人九死一生要去愛一個人,有人聲嘶力竭欲走出婚姻困境……大凡這些重大事情,原本就沒有應該不應該之分。想去做,就是全部的應該。當事人瞻前顧后,只是還沒有為自己負責的決心。這時候,你去推人家一把,或者去扯人家的后腿,就意味著要為那一部分未滿的決心擔責。
因為,當事人往往是用結(jié)局來說話的,而你是以初衷來成全別人的。無論你的初衷有多好,在一個壞的結(jié)局那里,也變得經(jīng)不起推敲。
大多數(shù)情況下,順著對方的心思勸,比逆著想法阻攔更能贏得當事人。歷史上,那些奸佞之徒比忠臣活得優(yōu)哉游哉,大都是皇帝愿做什么就說什么好。忠臣總是為著社稷江山好,結(jié)果有的掉了腦袋。
由此,分出兩類人:“聰明人”和“傻子”。他們都目的性很強,不過前者更在意自己得到什么,是謂投機;后者更注重能為對方分擔些什么,是謂赤誠。
當然,一個喜歡納諫,一個愿意聆聽,說的人一懷赤誠,聽的人又能容納,這時候,你竭忠盡智,是完全值得的。因為,說得好不好放在其次,聽的人足夠好,也便高山流水,伯牙子期,漁樵酬答,人生有知音之遇,足矣。
還圖什么呢?能遇上一個對的人,是一種幸運。如果最后,再能為對的人引領(lǐng)出一片大好天地,簡直是幸之大幸。到了這個地步,寧可去相信,這不是偶然的生活,而是必然的命運。(總公司辦公室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