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讀到這樣一個故事,大哲學(xué)家柏拉圖帶著他的7個徒弟來到一塊麥田前,對他們說:“現(xiàn)在,你們從這塊田地里走過去,在田里撿一穗最大的麥穗,前提是你們只能拾一穗且誰也不準回頭,如果誰撿到了,這塊田就歸誰?!薄斑@還不簡單!”徒弟們聽了,很高興地說?!昂?,我就在對面等你們?!庇谑牵?個徒弟就從田地走到對面,但最終他們都失敗了。原因很簡單,他們都以為最大的麥穗在后頭,所以一路上他們只顧匆匆前行,結(jié)果到了盡頭才知道,其實自己已經(jīng)錯過最大的麥穗——追求最大卻失去最大。 放棄和獲取是一對矛盾。沒有放棄就沒有獲??;得到的同時必然也會失去。聰明人都明白這一道理,從不患得患失,更沒有過多欲望,他們敢于放棄,所以無論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輔佐勾踐20多年,最后打敗吳國成就霸業(yè)。勾踐有“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的美意,范蠡不僅謝絕,而且放棄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離開了勾踐。他跑到齊國“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創(chuàng)下了數(shù)千萬產(chǎn)業(yè)。齊國人又要他當宰相,范蠡長嘆一聲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宦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庇谑?,他再次放棄,散盡家財,丟下相印,跑到一個叫陶的地方,隱姓埋名,艱難創(chuàng)業(yè),不多久,又創(chuàng)下巨萬家資,被稱為陶朱公。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也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2000多年前,孟子就以形象的比喻,把舍與取的問題引入深刻的哲學(xué)。有一個人,每天活得不堪重負,沒有絲毫的快樂可言,于是他去請教一位得高望重的哲人,哲人要他背起一只竹簍,每走一步就撿起一塊石子放進竹簍里,他剛走百步,就覺得背負太重受不了。這時,哲人又把石子一塊塊地從竹簍里取出,并且告訴他,這塊是功名,這塊是利祿……當大半石子被拋出后,那人背起竹簍走得很是輕盈,他終于找到自己不快樂的原因。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只竹簍,懂得拋舍,肯于放下,相信快樂定會與你為伴。 生活在五彩繽紛、充滿誘惑的世界上,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會有理想和追求,否則,便會胸?zé)o大志、自甘平庸。然而,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告訴我們,必須學(xué)會放棄,有所棄,才有所為;有所為,才有所不為。 學(xué)會放棄,是一種人生哲學(xué)。 放棄是一種智慧,一種豁達,一種勇氣,一種清醒。
|